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宁夏故事
8000余名外来务工者到盐池采摘黄花菜,其中学生占比约20%——
这个夏天,他们摘下的花苞也是未来的第一颗果实
2025-07-14 08:52:28   
2025-07-14 08:52:28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7月11日凌晨两点半,盐池县惠安堡镇大坝村的田野沉浸在仲夏夜的静谧中。银河倾泻,星光与头灯交相辉映,在黄绿色的花海间织就流动的光带。走近看,一群年轻人正弓着腰,手指如蝶般翻飞,将带着晨露的黄花菜苞掐下,装入腰间的布袋。他们当中,有不少人是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,正用勤劳的双手托起自己的大学梦。

  来自甘肃省环县的李原直起腰擦了擦汗,这个戴着银框眼镜的19岁少年已在这里劳作了一周左右。“手快的话,一天能挣100多元。”他说话时,镜片上还凝着夜露。身旁的李秉煜动作格外利落,这个连续3年来采摘的“老把式”,今年还带来同村的两个小伙伴。“咱们这叫‘勤工俭学实践小组’。”他打趣道,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停。

  黄花菜的采摘是与时间的博弈,必须在花苞将开未开时采收,一旦绽放,金针般的花蕊就会失去最佳的商品价值。因此每年盛夏,惠安堡镇的田间便上演着“星光赶花”的独特景象。在这片流动的光海里,总能看到一些学子们的身影,他们像候鸟一样准时到来,用指尖的舞蹈换取求学路上的盘缠。

  凌晨五点半,东方刚泛起鱼肚白,李原已摘满第7袋。“31斤半!”称重处传来报数声,按每斤1元计算,这3个小时的收获让他露出笑容。旁边的老农王福锁竖起大拇指:“这些娃娃,手上功夫比有些‘老把式’还利索!”李秉煜闻言抬头,汗珠顺着下巴滴落:“第一年来时胳膊都抬不起来。看着秤上的数字往上涨,比打游戏升级更有成就感。”说完又俯身花丛中,身后跟着他带来的两个“徒弟”。“家里承包了黄花菜地,带同学来既能帮父母分担,又能一起赚钱。”他边摘边解释。

  对这群年轻人来说,夜采不仅是生计,更是一场成长的修行。李原的高考成绩超出本科线100多分,得知成绩后,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放松庆祝,而是立即收拾行装来到了田间。“分数出来了,更要踏实干活。”他盘算着,这个暑假挣的5000元,够交第一年学费的三分之一。同来的张雨云腼腆地说:“想用第一笔工钱给妹妹买个新书包,她明年也要中考了。”

  短暂休息时,田间响起手机播放的民谣。年轻人三三两两聚在田埂上,就着矿泉水啃馒头,聊着填报志愿的纠结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。“累是累,但大伙儿说说笑笑,倒像在参加夏令营。”李秉煜拧开瓶盖,水流过他已被花汁染黄的指尖。农户们对这些学生格外关照,不仅传授“一捏二掐三轻放”的诀窍,还特意把条件较好的屋子留给他们休息。

  盐池县黄花菜种植面积达4.2万余亩,年产值超3.5亿元。每到采收季,甘肃、陕西等邻省的务工人员就成为重要补充。据盐池县农业农村局统计,今年有8000余名外来务工者参与采摘,其中学生占比约20%。“这些孩子就像及时雨。”大坝村村委会主任张万峰说,“他们手脚麻利,工钱日结,一个采收季下来,熟练的能挣五六千元。”

  上午10时多,烈日当空,最后一筐带着露珠的黄花菜被装上冷链车。少年们脱下浸透汗水的胶鞋,踩着田埂上的野花往回走。李秉煜望着远去的货车,眼里有光闪动:“报志愿我选了农学专业,等学成回来,要帮乡亲们把黄花菜种得更好。”李原则在手机备忘录里写道:“这个夏天,我们摘下的不仅是花苞,更是自己未来的第一颗果实。”

  在这片金色花海里,青春以最质朴的方式绽放。当大多数青少年悠闲地沉浸在暑期时,这些“追光少年”已在晨露与星光中,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蜕变。或许正如黄花菜的别名“忘忧草”所喻示的,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,酿造生活的甘甜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贺静 牛宝林)

【编辑】:王小梅
【责任编辑】:王小梅